记者实地探访北京街道社区、急救中心、医院
如何保健康防重症
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为医疗救治,如何开展保健康防重症相关工作?如何保持“生命热线”通畅?中老年人是新冠易感和高危人群,如何争分夺秒进行救治?记者实地探访北京街道社区、急救中心、医院等地进行了采访报道。
街道社区:
与空巢老人每日通话,搭建寻医问药微信群,家医团队上门问诊……将居住人员底册升级为重点服务对象底册
近日,丰台区北京方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医团队接到一个紧急求救电话:社区独居老人姜阿姨突发身体不适、手脚抽搐。家医团队将情况通报给街道民生办、郭公庄北街工作组。10分钟后,郭公庄北街工作组的社区工作人员会同物业工作人员、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来到老人家中。街道民生办、社区办、平安办等科室也立即联系应急保障车待命,随时沟通了解现场情况。
家医团队现场为姜阿姨进行诊疗,并及时取来药品。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到了姜阿姨的家属,并在等待家属期间全程陪护在姜阿姨身边,帮助她舒缓情绪。经诊疗后,姜阿姨的状态已基本平稳。
不少医护人员告诉记者,“防”这个关口很关键,比如全社会对相关知识的宣传、社区层面的及时介入等都很重要。如果前面能“防”得好,后面医疗机构“治”的压力就能小一点,患者也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记者在一线了解到,一些街道社区将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网格图优化为服务保障图,将居住人员底册升级为重点服务对象底册。在丰台区宋庄路第三社区,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与两三百户居民建立了微信好友关系,形成了其网格内的重点人员台账。谁家是独居老人,谁家有3岁以下婴幼儿,谁家有孕产妇,都会给予重点关注。
家住该社区的赵先生今年79岁,是一位独居老人,最近出现发热症状,家里却没有退烧药。赵先生联系到社区,难题及时得到解决。赵先生说:“社区为老年人建起了寻医问药微信群,还帮我们开药送上门,这下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一些街道社区整合辖区内医疗资源,做好服务保障。花乡街道成立29个全科家庭医生团队,并将团队联系方式以多种方式公布。家医团队直接对接社区,针对辖区内高龄、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,肿瘤及慢性病患者,孕产妇,困境儿童等群体,提供一对一电话问诊、上门送药、线下诊疗等服务。对特殊群体定期开展电话或微信追访,及时响应居民诉求。
作为公租房社区,朝阳区垡头街道北焦家园社区目前入住3000余户,辖区内低保、空巢、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达300余户。社区依据年龄、服务需求等,分类分层分级完善重点人群信息台账,按照社区干部包楼情况责任到人;搭建平台,动员本楼的党员、志愿者、居民主动进行一对一结队帮扶,每日敲敲门打个电话,送上关心和温暖;动员社区党员、志愿者、居民和辖区单位成立爱心特色志愿服务队,为重点人群开展理发、量血压、代购药、代买菜等服务,保障出行不便人群的生活。
“社区干部人员有限,需要凝聚更多力量帮助重点人群。”北焦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黄莉告诉记者,对于有子女有亲属的老人,社区会做工作,尽量让他们到身边照顾陪伴老人;没有亲属子女的,则通过志愿互助等形式,在困难群体间建立帮扶关爱的互助平台。
120急救运转:
升级扩容电话系统,增加急救车辆,争分夺秒紧急调配……24小时守护“生命热线”
“丰台区西局欣园南区7号楼”“女”“83岁”……12月27日下午5时35分,丰台区120应急转运指挥调度中心,接线员杨劲忠一边重复着来电者的信息,一边在丰台区急救中心调度系统飞快录入。
调度中心混杂着此起彼伏的电话声、口音各异的回复声、滴滴答答的打字声。工作人员戴着耳机,争分夺秒,24小时守护“生命热线”。
“所有打来电话的人,听声音都很着急,他们特别不容易。受理来电时,我们会根据对方的描述区分患者类型:急危重症标注红色,危重症标注紫色,普通标注黄色。另外也会了解他们是否有特殊需求,比如是否行动自如,是否需要平车、搬抬,是否需要吸氧,有无其他特殊情况等。”杨劲忠说。
“四路通有位急危重症患者,请距离最近的急救车组快速过去。”“王佐镇有位老人不适,属于非急危重症患者,请附近的急救车组过去一下。”……接线员录入的信息,由调度员集中处理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每一位调度员面前都摆着三块电脑屏幕,一块显示需要调配急救用车的单子,一块显示救护车的定位,一块用于派单、接听及后续处理。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,实时关注求助情况,及时进行调度。
丰台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林庆告诉记者,该区目前有4类急救车辆:一是全区29个急救站原有的29辆救护车,负责受理急危重症;二是扩容后新增的29辆救护车,负责非急救患者的分流转运;三是区一级的爱心车队,负责转院、搬抬等交通功能为主的就诊需求;四是街镇层级的爱心车队,负责各自街镇的常规需求。
“近期,120急救呼叫激增,丰台区建立了120调度指挥中心,区教委、区疾控中心、区属医疗机构和区交通委、政法委等在区委统筹安排下,快速集结,支援加入到急救、转运队伍中。虽然来自不同单位,但大伙儿都很珍视急救转运工作。一群满腔热血的人,面对疫情和所有人一起,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挽救生命、帮助别人。”林庆说。
12月21日晚,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站收到了一封12345热线转来的表扬件,市民王先生表示在为母亲拨打120后,急救站工作人员出车迅速,在抢救过程中救治及时、尽职尽责,他非常感动。
“能帮的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去帮,能做的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去做。”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站站长武莉告诉记者,那天天很冷,气温在零下十多度,上一单刚结束,就接到了新单,大家丝毫不敢懈怠,十多分钟就赶到了目的地,只见老太太躺在床上,不能动弹,医生、护士、司机加上担架工,四个人一起把她从床上抬下楼,送到了附近的医院。
记者从北京急救中心获悉,近段时间以来,120急救呼叫高位运行,中心于12月15日正式启动120电话系统升级扩容,120数字电话交换机中继线由240路扩容到720路,电话席位由50个扩到100个。目前120调度系统安全升级后运行稳定,日接听急救电话数量最高可达9万个,受理派单4万件。各区纷纷扩容调度席位、增加急救车辆,朝阳81个急救车组日均可出车1000余车次。
急诊室:
扩容医院整体收治能力,尽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症患者,缓解急诊和发热门诊压力
通常,120将病人送到医院后,先由分诊台护士评估病情,如果病情相对稳定,就正常排流水看病,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,比如血氧低、意识不好等,就要迅速送往抢救室。
“所谓急诊,其实是为后续的治疗抢救争取宝贵时间。”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马丽平告诉记者,尽管受到设备、床位、场地等资源限制,他们还是竭尽全力开展救治。
“来急诊的病人病情大多比较重,如果等倒床后再抢救,耽误了黄金的几分钟,可能就无力回天了。不得已时,我们也只能借用120的床先把有创抢救措施完成。”马丽平告诉记者,“为了缓解120压床的问题,院方主要采取了两方面措施,一是‘收’,推动各科室把急诊病人收上去,腾出床位;二是‘借’,通过多种途径协调床位,尽可能不压120的床。”
“老人长期抽烟,一直有老慢支,最近又咳又喘,有七八天了,也没有发高烧,这两天有点加重,我们才说服老人送过来。”“您这多半是病毒感染,平时血压怎么样?有糖尿病吗?咱们得赶紧处理,后续病情进展可能很快。”简单向家属了解、交代情况后,医护人员又投入新一轮的紧张救治……12月27日下午,记者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,急诊室内一片繁忙。病情危重、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被及时送进抢救室,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引导下排队候诊。
近两周,朝阳医院急诊科持续高位运行,24小时进入急诊的救护车高达75-90车次。以12月26日为例,急诊发热总体患者1763人,是平时接诊量的数倍,抢救室危重症患者达85人。
为提升应对能力,朝阳医院成立工作专班,组织专家团队,统筹全院急危重症救治资源。朝阳医院党委常委、副院长、急诊医学科主任郭树彬告诉记者,医院每日调度急诊和发热的重症患者收治情况,通过在院内建立综合救治病区及重症病区、建立亚ICU单元、开展互联网医院“新冠感染在线问诊”、开设呼吸疾病诊疗专区门诊、畅通医院-医联体间的转诊等一系列措施,扩容医院整体收治能力,尽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症患者,缓解急诊和发热门诊压力,加快重症患者周转。
“我们坚持分级诊疗,不是按照患者先来后到的顺序,而是按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开展诊治,优先救治病情危重的患者。”朝阳医院党委委员、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梅雪告诉记者,患者在分诊台现场评估生命体征,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至四级,一级、二级患者病情相对较重,优先安排就诊,其他病情较轻的病人暂时先等候。
郭树彬提示,新冠患者出现以下情形时,可能预示病情加重:患者年龄大于70岁;血氧小于等于93%;呼吸困难即呼吸频率超过30次;血压高于或低于基础血压30%。“这些情形为新冠重症预警指标,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明确预警标准,重点保护脆弱人群,早期识别重症,争取尽可能第一时间干预。如果同时出现,需要及时前往二、三级医院就诊。”
重症监护室:
多学科协作,组建综合救治病区,加强重症资源储备,提高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能力
郭树彬告诉记者,经过急诊和发热门诊筛查出的重症患者,在急诊抢救区和发热门诊感染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,生命体征平稳后,会视情进入下一阶段的治疗:生命体征平稳、可以回家静养的,直接出院;生命体征平稳,尚需要氧疗、输液等医疗照护的老慢衰患者,转到医联体医院;仍需要后期持续医疗救治的重症患者,转到院内的新冠重症综合救治病区;危重症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区。
郭树彬认为,各家医疗机构应举全院之力支持急诊、发热门诊、ICU及综合重症监护病区;统筹资源、去专科化收治各类危重症病人;配合相应专家、专科资源巡视各病区,做到诊疗均质化,保证医疗质量;建立医联体协作网络,稳定病人及时转出,为急危重症释放空间。
12月15日起,朝阳医院通过整合床位资源、重症监护病房改造、重症理论和实操培训等加强重症资源储备,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,降低病死率。截至12月26日,共开设综合救治病区15个,开放床位数538张,其中危重症监护床位69张,综合救治病区累计收治重症患者527人。
断断续续的咳嗽声、呼吸机的嘶嘶声、监护仪器的滴答声,再加上偶尔出现的几声警报,这是重症监护室给人的印象。在ICU,患者们大多都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。这里住着的大都是高龄患者,复杂多变的病情需要医护人员留心观察。每隔一会儿,护士就会来到患者床头,抬头看看监测仪器上的数据,低头看看患者。
“一、二、走!”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,医护人员为一位200多斤的患者翻身,进行俯卧位通气,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随之从93%、94%涨到了100%。类似的工作,每天都在进行。俯卧位通气后,有利于沉积的炎性液体排出,改善肺部通气血流的比例。据了解,该院成立了24小时在线会诊的救治专家组,以多学科协作形式,为危重症患者制定救治方案。
随着感染者人数增加,陆续出现原本有基础疾病或高龄的危重症患者。家住通州次渠的73岁患者石先生,十年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,近日在家中突发晕厥,送到医院时已是呼吸停止的状态。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两位医生迅速展开抢救,插管、上呼吸机、持续按压心肺复苏、反复除颤……就这样持续了3个小时,医护们和患者都在坚持。慢慢地,石先生的呼吸和心跳逐渐平稳下来。
之后的一天时间里,石先生又出现了一次室速和一次室颤,被转至EICU接受进一步治疗,医护们在第一时间展开抢救。在耗时两天的抢救过程中,石先生一共接受了十几次心肺复苏和二十余次除颤。插着管、不能说话,医护们就用手机打字跟他交流,不断给他信心和力量。在院期间医务人员也给予石先生新冠感染对症治疗。如今,石先生已经康复出院。
“病毒对于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确实不太友好,病情变化又快,有时候几乎来不及反应,我们医务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转。作为大夫,我们肯定想尽可能地抢救更多生命。只要有一线希望,我们决不放弃。”北京同仁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曹秋梅说。
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| 作者 韩亚栋 管筱璞
编辑 高珊珊
流程编辑 刘伟利